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听听那冷雨》

发布时间:2024-04-18    作者:    来源:    编辑:lib    供图:    阅读量:

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乡愁》,这大概是我们对这位让海湾化为乡愁、横亘于每个中国人心头的诗人的第一印象。梁实秋盛赞其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他善于以景诉情肠,以细腻而饱含生命力的文字,诉说着自己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浓烈的爱意。让我们走入余光中雅致诗韵,多元弹性的文字,共听那冷雨,感受字里行间深情而富有意蕴的乡愁。

书名:《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04

本馆索书号:I217.62/264

内容简介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1974年创作的散文作品。本书通过对雨声的描写流淌出自己深深的思乡情绪,借冷雨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之情娓娓倾诉;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达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本书既有壮阔铿锵的大手笔,又有细腻柔绵的小写意,更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诗一样的文笔书写羁旅中对故土的情感和思考,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人生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

精彩摘录

1.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2.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3.只是那时,祖国覆盖我像一条旧棉被,四万万人挤在一张大床上,一点儿也没有冷的感觉。现在,站在南十字架下,背负着茫茫的海和天,企鹅为近,铜驼为远,那样立着,引颈企望着企望着长安,洛阳,金陵,将自己也立成一头企鹅。只是别的企鹅都不怕冷,不像这一头啊这么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