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
一些文字
一位拉手风琴的人
一些疯狂的德国人
一名犹太拳击手
以及好几桩盗窃事件
The story of the book thief begins here.
书名:《偷书贼》

(澳)苏萨克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本馆索书号:I611.45/35
作者简介
澳大利亚作家,1975年生于悉尼。代表作《偷书贼》于2005年出版,位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10年,先后被译为4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欢迎,2013年由好莱坞改编为同名电影。苏萨克于2007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普林兹奖。2014年,因其在青少年文学领域的成绩,获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玛格瑞特.A.爱德华奖。
“当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得无用,
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
美注定要被践踏和毁灭,
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扰乱一切。”
内容简介
主人公莉赛尔年幼便失去了亲人,唯一的陪伴是雪地里捡到的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在一个个被噩梦围捕的黑夜,是这本书陪伴她渡过了至暗时刻,也让她开始自学书写,对战争之外的世界有了模糊的初步认知。孤独与饥饿并没有阻止她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她从德军焚书的火堆里拽出嘶嘶冒着热气的精装书,从镇长夫人的书房里偷书。她用阅读挽留了投靠他们的犹太人MAX的清醒,拯救了她的生命。
她通过讲故事,鼓励防空洞中避难的邻居,帮助大家熬过难捱的时光。
在那个贫穷与战乱的年代,文字的力量格外强大:战争用文字制造出一重又一重的苦难,莉塞尔则用一字一句去化解苦难。
死神视角的叙述是本书的点睛之笔,死神的冰冷,与废土之上的人性之花形成了强烈对比。因为我们读书,用文字喂养灵魂,用信念灌溉良善,所以我们彼此救赎,从不孤独。
“人类怎么可以如此丑陋又如此美好,
他们的文字为何可以毁灭一切,
又可以璀璨夺目?
阅读感悟
像《偷书贼》这样暖心治愈的书可以让人们战胜孤独和恐惧,或许这个故事会改变你的生命。主人公展现出一种坚韧的性格,让人们可以在战争、贫困、残酷的环境里依然可以充满希望。很幸运在这个时代能遇到这样好的书。
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这个时代可以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各种各样的书籍,是多么幸运。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书籍,而不是偷。这是一件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在某些年代是多么的奢侈。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那样巨大,可作者用死神之笔讲述的时候略微带了点孩子的色彩,让我们觉得似乎没那么可怖,却给人带来更强烈的心理冲击。
战争只会带来两败俱伤和血肉模糊,但无论何时,都存在真情、爱与希望,那大概就是支持人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越是苦难的日子,越要好好的活着。
那里
住着一个想读书的小女孩、
一个拉手风琴的男人
和一个年轻的犹太人
书和文字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用故事的力量拥抱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