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陶行知谈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27    作者:王思婕    来源:图书馆    编辑:施松果    供图:王思婕    阅读量:

陶行知谈教育

陶行知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

本馆索书号:G40/575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学合一思想的升华)”三大主张。

内容简介:

《陶行知谈教育》一书分两个部分,共收录陶行知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3篇。两部分的文章均为陶行知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教学合一》、《生活教育之特质》、《活得教育》、《行是知之始》等;第二部分的文章是陶行知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回忆育才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教育宣言等方面的文章。

写作背景: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有三个方面:从家庭环境来看,清贫的生活让他深知底层劳动人们的辛苦,也让他的教育思想始终从工人与农民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经历来看,陶行知长于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且启蒙于私塾,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与王阳明学说的熏陶。赴美求学、师从杜威的经历又让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师范教育思自身发展的局限以及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均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内容摘录:

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

2.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我们人的需要力,有大有小,我们只求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是了,所以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进步似一天,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滞停,不使前进,把他束缚了起来。

3.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4.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变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你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5.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有行动的勇敢,才有真知识的收获。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也是求知之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