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地,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三毛《雨季不再来》

三毛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本馆索书号:I267/1826
作者简介:三毛(1943-1991),女,原名陈懋平,后改为陈平,笔名“三毛”台湾著名作家。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与荷西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真挚感人的作品。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
在这本书中,真实的记录了三毛从一位懵懂少女在经历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的自我成长历程后,逐渐羽翼丰满壮大成为一位拥有独立自信、纯真情怀的有为青年。
她的作品由内而外地浸染着悲剧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纯的笔触向人们一点点展示她内心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平凡人在人间无助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在她少女时代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中,她蜷缩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着自己内在的碰撞。在那样的封闭和孤独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关注自我,总是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特别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觉,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虽然三毛已离我们远去,但她作品的写作方式及所彰显的生活态度,仍受广大读者喜爱。而这本书记录的,正是她经历了“雨季”后,沉淀形成的乐观生活方式及态度。我们不该惧怕失败,也不要因为与众不同而不自信,每个人都有“雨季”,也正因为这个“雨季”,才可以成就越来越优秀的我们。
精彩摘录: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渐进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总有一日,我要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醒来,那时我要躺在床上,静静地听听窗外如洗的鸟声,那是多么安适而又快乐的一种苏醒。到时候,我早晨起来,对着镜子,我会再度看见阳光驻留在我的脸上,我会一遍遍地告诉自己,雨季过了,雨季将不再来。我会觉得,在那一日早晨,当我出门的时候,我会穿着那全双清洁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我会说,看这阳光,雨季将不再来。
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