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江河一如往常。它跟这里的人不一样,在两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人在我的眼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现在即将各奔东西,踏上未知的前途,尽管他们已经凝固在我的脑海,被一连串的回忆定格——包抄手、上课、在码头面无表情地站立着。但外面的江水大不一样,我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简单:我有时顺水而下,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逆水较慢,顺水较快。一切的一切,莫过于此——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江城》

本馆索书号:I712.65/72
彼得·海斯勒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选书,该书获得了Kiriyama环太平洋书奖,得到《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等多家外媒推荐,是《时代周刊》亚洲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这本书有十足的真实性,何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没有装成客观公正的样子,而是完全把自己融入进去,毫不掩盖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也不吝啬笔墨书写他的个人情况,所以这本书就把那种貌似客观公正实则生硬冷漠的社会分析文本区别开来,更容易的把读者带入进去,让人在其中或笑或哭或唏嘘。同时,他在书本中避免了纯文学作者式的个人感怀,沉溺于自我的情绪悲欢中,其中也有客观的记录,公正的分析与评判。这是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感受生活真相的最好视角。面对空前光怪陆离的中国社会,没有那个人能理性、客观得出不失偏颇的论断,但何伟在书中说,他在涪陵,既是彼得·海斯勒,又是何伟,这样的身份和这样的身份带来的角度,成就了一个对于中国社会的伟大书写。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晴朗的夜晚---长江上空星空闪烁,漆黑的水面却映不出微弱的点点星光,两位美国男子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其中一位名叫彼得·海斯勒,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他又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何伟。
涪陵的一切,都被抹上了“中国特色”,学校、街道、人。一边对所有体制不满与反叛,一边又在生活中竭尽全力维护着自己的学生;一边恪尽礼仪倾尽所有招待外国志愿者,一边不敢违背政治守则与外国人保持距离的学校职工。真正动人的永远是那些普通人的面孔,何伟,凭借着这个非常普通的中国化的名字,还有他喜好交友的开朗豪爽的性格,让他在涪陵期间深入社会的各阶层,广交朋友,对涪陵的风土人情做了详细的考察。
他在写涪陵师专门前的“学生食家”面馆的黄小强一家,面馆只有几张小桌子,门口是来来往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尘,店内的地板是食客不断扔下的餐巾纸,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受到学生的欢迎,没妨碍他们和何伟成为至交。即使是一家三代人蜗居在小店里,也不会影响他们待人接客的善良,这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写照,纵然被时代的重担所压迫,而变的气喘吁吁,但依然坚强乐观,一如长江水,勇往直前。
在《江城》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面孔,时而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时而让人感到悲伤压抑,这些被记录的面孔背后,不再是个人的命运起伏,而是包括街道、山峦、江水,成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美国人,何伟自始至终都在努力理解,而非寻求差异,使这本书拥有了及其温柔的力量,就像他不厌其烦的描绘长江水一样,伟大的包容与温柔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