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到灯塔去》

发布时间:2024-09-30    作者:    来源:    编辑:lib    供图:    阅读量: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以敏锐的眼光观照现实,捕捉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情绪滋长的瞬间,用别出心裁的叙事技法将之化作笔下细腻深刻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着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世界。

伍尔夫著 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本馆索书号:I561.45/148

馆藏地:文艺阅览室

内容简介

《到灯塔去》的情节极其简单:拉姆齐先生全家和朋友们到海滨别墅去度暑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岁的小儿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睛,可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由于气候不佳,詹姆斯到灯塔去的愿望在那年夏天始终没有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姆齐先生和子女、宾客重游故地,詹姆斯终于如愿以偿,和父亲、姊妹驾了一叶轻舟到灯塔去。但是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齐夫人早已溘然长逝。

这部小说由三个部分构成,描绘了拉姆齐一家在海边别墅的生活以及时间的流转所带来的变化。

第一部分“窗”,占据全书的三分之一以上,故事发生在九月的一个下午和黄昏。拉姆齐夫妇、他们的八个孩子以及几位宾客在别墅内外展开了日常生活的片段。这一部分通过客厅窗口这个框架展示了室内外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如拉姆齐夫人讲故事、丈夫在外踯躅、莉丽在草坪上作画。故事以平淡的下午生活和黄昏时的晚餐宴会为背景,描绘了家庭成员和宾客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用不到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以抒情散文描述了十年的时间流逝。这十年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姆齐夫人、普鲁和安德鲁相继去世。这一部分以睡眠作为时间跳跃的隐喻,展示了人物的生与死以及战争对家庭的影响。

第三部分“灯塔”,略短于第一部分,讲述了拉姆齐先生和两个儿子前往灯塔的旅程。这一段旅程中,描绘了他们航行途中的内心活动。与此同时,莉丽努力完成一幅以母子为主题的油画。小说以拉姆齐先生登上灯塔的一刻和莉丽完成画作作为高潮和结尾,象征着旅程和创作的圆满结束。

内容摘录

1.她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海洋:

那灰白色的灯塔,矗立在远处朦胧的烟光雾色之中;在右边,目光所及之处,是那披覆着野草的绿色沙丘,它在海水的激荡之下渐渐崩塌,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皱折;那夹带泥沙的海水,好像不停地向着查无人烟的仙乡梦国奔流。

那片景色,她停下了脚步,睁大了变得更加灰暗的眼睛说道,正是她的丈夫所最喜爱的。她沉默了片刻。现在,她说,艺术家们已经来到了这儿。果然,离他们仅仅数步之遥,就站着一位画家,他头戴巴拿马草帽,足登黄色皮靴,严肃、温和、专注:尽管有十来个男孩在围观,他红润的圆脸上流露出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表情;他凝视着前方的景色,每望一眼,就把画笔的笔尖蘸一下调色板上一堆堆绿色或粉红色的柔软颜料。

2.她似乎在倾诉,生活就是一段长久的忧伤和烦恼,是起床又睡觉,是把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活在这个她生活了近七十年的世界上可不是容易或舒适的。她已然累弯了腰。还要多久?她跪在床下擦地板时浑身嘎嘎作响,哼哼唧唧地自问道:像这样还要持续多久?但是她又蹒跚而起,再次伫立镜前,斜睨着镜子,然而她的目光从自己的脸上一扫而过,躲开了自己的脸、自己的忧伤,无由地微笑着,然后又开始缓慢跛行,拿起垫子,放下瓷器,斜睨着镜子,好像她有自己的安慰,好像在她的挽歌中交织着一些永不泯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