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邓洛普(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07
本馆索书号:I561.55/40
内容简介
对于中国数不清的历史人物来说,食物带来的愉悦让他们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时找到了一处避难所。那些被放逐的、流亡在外的失意之人,能从吃食中找到慰藉;生活是苦的,食物能带来一丝暂时的甜。
这是一本很适合闲暇的时候翻两页的书,记录了一位英国女孩儿扶霞,来到中国后的美食之旅。幽默的语言、入微的细节、广博的知识积累,让我们在感受美食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全书分为十六章,每一章都是一次全新的美食探险。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菜,也更加尊重每一种饮食文化。就像译者说的,这本书最感动她的,大概是其中从“文化冲击”到亲身体验后“文化认同”的过程。
《鱼翅与花椒》题目本身就很有意思,两种食物代表着两种文化态度,东方与西方,日常与珍稀,矛盾与交融。有时,我们喜欢一道菜,很难说清是因为喜欢它的味道,还是因为留恋它唤醒的记忆。那些充满生机与乐观的时光,有历史,有文化,有人性,有矛盾,带着旖旎的传说,深深的留在心中。
原文摘录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真是个忧心忡忡的“事儿妈”。吃饭之前要用开水烫洗碗筷;大巴司机在青藏高原一片漆黑的晚上开车之前习惯喝半瓶白酒,我还要去询问阻止。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如果你想在不同的文化中来一场真正的冒险,就得丢掉过去的桎梏。你要跟那里的人们“分享食物”,这话既是现实又是比喻;而危险正是这旅程的一部分。日子长了,我对危险也很迟钝了。
和往常一样,刘伟之的出现就像镇痛良药。“不要在这些事上太过纠结,”他对我说,“把你的人生想成一幅画。世界上什么都有,但你想画什么就是你自己决定的了。你要选美好漂亮的事物入画,丑陋的就别费笔墨了。”深切认识到我的口味已经多么中国化,是在离开湖南后不久,我到英国肯特郡一个小村庄去散心,路遇一大群鹅。去中国以前,这在我眼里不过就是乡村风景的一部分。现在,我下意识地就在想象,鹅肉放在豆瓣酱和花椒里一起炖,锅子在煤气炉上咕嘟咕嘟冒泡。我意识到自己在这么想,笑了。他们评价中国人的话很恰切:只要是能动的东西,地上跑的除了汽车、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海里游的除了轮船,都能拿来吃了。在湖南有一次我也把自己弄得很尴尬:和刘伟之一起出去一日游,他侄儿带了一袋活青蛙来,我想当然地以为是午饭的食材,其实他是用来放生的,是佛家的一种修行。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能体现“我吃故我在”这句话的国家了。吃对了,你能健康长寿;吃错了,你就等着病魔困扰,这就是老话儿说的“病从口入”。
中国人常常羞于直接表达感情,于是常把情绪寄托在食物上。比如,同样是表达友爱,意大利的朋友会张开双臂拥抱我,问东问西;而中国朋友就会塞一碗汤到我手里,很坚决地催促我,“喝汤!喝汤!”“以食为药,药在食中”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交礼仪的方方面面,总是挂在大家的嘴边。我那个四川大学的私人中文老师要是觉得我精神萎靡不振,就会给我个蜜饯或者核桃说“补补脑”。在甘肃的时候,我生病,还哭,让刘复兴家没面子了。他家的亲朋好友为了表达关怀,专门拿出从十月开始就藏在屋檐下的冻瓜做来吃了。有时候,中国朋友们这么坚持不懈地过分关心我的饮食,也让我觉得有点儿烦恼,但时间长了我就明白,这是在表达关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