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著|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2021.10
本馆索书号:B516.41/697
内容简介
大多数人穷尽一生追求幸福,终究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才是幸福。有些人认为幸福是拥有挥之不尽的财富;有些人则认为幸福是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威望……
在叔本华看来,“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感情、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了间接的调节作用。”
人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人“感觉不幸福”。小时候,做完作业后能看一集动画片就会觉得很幸福;喝完药后,能有糖吃就会觉得很幸福;其实,人们之所以幸福感越来越少,不是时代变了,而是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且觉得外在的物质才能使我们幸福,这就是一个循环。当你深陷其中,就很难感到幸福,因为物质随时可能会离你而去。
其实道理很简单,“若你笑口常开,那你就是幸福的;若你常以泪洗面,那你就是不幸的”。
阿勒德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我们拼命去寻求别人的认可,但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全得到他人的认可。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你的人生过的如何,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即便是你的父母。我们出生的环境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幸福的原因。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道理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缺乏勇气去改变自己。
“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来获得幸福感。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异常兴奋。所以,一个人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次的东西。
一生很短,一生很长,究竟如何度过,取决于你自己,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幸福,更不要牺牲健康去换取幸福。哪怕生活极其简朴,生活方式极其单调,只要内心丰富,就是幸福的。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位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经典摘录
1.所谓“人生的智慧”:含义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2.我们应该着重获得和保持身体健康——愉快的心情就是从健康的身体里长出的花朵。
3.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无非就是避免一切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
4.所谓“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亦即还能勉强忍受的生活。确实,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它和克服它。
5.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6.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7.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8.只是当我们回首自己一生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遵循着自己的原则行事,这些原则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线操纵着我们。这些原则因人而异。人们各自随着这些原则的引领走向幸福或者不幸。
9.我们应该减少、节制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学会接受和适应不如意的事情和处境,时刻留意防止或者承受不幸的灾祸。
10.人只是在年轻时期才充满意识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带着一半的意识继续活着。岁数越大,生活的意识就越发减弱;事情过去以后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件艺术品看上千遍以后,它就再不会给人造成印象了。
11.早上毫无例外适合人们从事任何精神上的或者体力上的工作。一切都是明亮、清新和轻松……我们不应该贪睡而缩短了早晨的时光,或者以没有价值的工作和闲聊浪费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