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魔鬼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3-03-01    作者:王思婕    来源:图书馆    编辑:谢为情    供图:王思婕    阅读量:

魔鬼经济学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美)都伯纳著|中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6

本馆索书号:F0/161:04

一听到“经济学”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呢?

是繁杂的数学公式?

是长篇的数据报表?

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

不过这些都跟我们今天所推荐的书没有关系

一起来看看这本“别具一格”的经济学书籍吧

不同于经典著述《国富论》《资本论》等,作为一本经济学科普书,《魔鬼经济学》拥有一个活泼俏皮的名字,打开它的目录,“学校老师跟相扑运动员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名字对孩子的未来有影响吗”……每个章节看上去就像一个老爷爷吹着白胡子窝在沙发里快乐地谈论自己的冒险故事,而不是想象中大学里深沉睿智的教授站在讲台上方天指地地进行深奥的理论教学。

正如著名书评人兰兹•伯格所描述的那样,他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

史蒂芬·列维特没有使用经济学家魔鬼般的数学分析能力在《魔鬼经济学》中为难广大读者,相反,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使用小学时期就能学到的最简单的概率统计知识,深入地分析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得出各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论,并辅以翔实的数据印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第四章“罪犯都到哪里去了”讲述了美国纽约的犯罪率突然上升,可能并不是因为人口流动增加或是警察数量不足等,而是因为二十年前不允许堕胎的政策让很多年轻母亲不得不把孩子生下来却无力抚养管教。列维特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有时问题的产生来源可能并不是表面上直观显示的种种现象,而是隐藏在数据和经济学运行规律背后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当你拿起它的时候,等待你的将是一连串的惊喜。

经典语录

1.我们公开宣称的信息和我们心知肚明的真实信息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或者以更通俗的方式来讲,就是言行不一。

2.面对面的专家咨询有时反而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专家利用自己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让我们觉得自己愚不可及、贸然行事、一毛不拔或行为可鄙。

3.农村地区的人均街头犯罪率远低于城市,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的罪犯被发现的概率更高。

4.作弊是一种原始的经济行为——不劳而获。值得拥有的东西就是值得为之欺骗作弊的东西。

5.人的动机分为三大类:经济动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动机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但多数动机并非天然存在,需要经济学家、政客或家长凭空创造。

6.可以说,道德代表着在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