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著|新星出版社|2018
本馆索书号:I247.57/5123-2
距离现实既近又远的荒诞---《第七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是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
主人公杨飞是一个孤儿,在一次意外中,被养父杨金彪在铁道上收养,并起名杨飞,杨飞的童年时期,在父亲与朋友郝强生,李月珍夫妇的共同培养下长大,四个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父亲为了照顾“我”,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我”在长大后经历了许多事情,拥有过爱情,也拥有过友情,看见过人世间的冷暖,经历有过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在一次大火之中,“我”失去了生命,但是“我”却看到了生前不能够看到的东西,明白了生前不能理解的东西。
文章中有很多很多沉浸式的描写,能让读者快速的融入到一个环境中,不仅仅是阅读的沉浸,还有对书中环境的融入。比如文中“我”死后在大街上游荡,浓雾里影影憧憧,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这段话把主角心中那种孤独感与不安感描写的淋漓尽致,仿佛我们当时就在他的身边看着他。
《第七天》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去的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头七天的所见所闻。余华笔下的现实社会令人不敢相信却又如此的真实,他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穿梭于生与死之间,给人最残酷却又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写尽了人的善良和悲哀。
原文摘录:
1.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翠的森林。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空中没有鸟儿飞翔,水中没有鱼儿游弋,大地没有万物生长。
2. 我寻找我的父亲,在这里,在骨骼的人群里。我有一个奇妙的感觉,这里有他的痕迹,虽然是雁过留声般的缥缈,可是我感觉到了,就像头发感觉到微风那样。
3.雨雪在我眼前飘洒,却没有来到我的眼睛和身上,我知道雨雪也在离开。我仍然坐在石头上,我的记忆仍然在那个乱哄哄的世界里奔跑。
4.伍超的声音戛然而止,他停止前行的步伐,眼睛眺望前方,他的脸上出现诧异的神色,他看到了我曾经在这里见到的情景一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他惊讶地向我转过身来,疑惑的表情似乎是在向我询问。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人生不止生离和死别,还有四季和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