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山河之书》

发布时间:2022-12-06    作者:王思婕    来源:图书馆    编辑:谢为情    供图:王思婕    阅读量:

我在山河间找路

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嶙峋一角

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本馆索书号:I267/2044

在《山河之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余秋雨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最强烈的震撼、最温情的感动。他用脚步丈量中国最美丽的文化山河,用行走的力量充分印证他曾说过的:“路就是书,路外无书。”

内容摘要:

《我本是树》:巴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有灵魂,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世上那么多宗教团体和学术机构从古至今都在研究生命的奥秘,现在我抬头仰望,这个山头的冲天大树,正与远处那些暮色中的教堂、日光下的穹顶、云霞中的学府,遥相呼应。比来比去,还是这儿最为透彻,透彻到了简明。

《莫高窟》:敦煌。站在沙漠之中,倾听着一两千年前的马蹄驼铃,遥望着早已远去的加沙背影。我想,再好再大的文明,一直置身于它的中心地区也一定会逐渐僵化;只有到了这样的边远地带,任何一种文明都无法霸道,彼此之间相见而欢,这才叫人类文明的敞亮地带……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或许人生就像旅途

废井冷眼

冰冷的石板倾诉着古国的历史

每一寸山河

都有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