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发布时间:2022-11-10    作者:王思婕    来源:图书馆    编辑:谢为情    供图:王思婕    阅读量: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重》

“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

昆德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本馆索书号:I514.45/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本存在主义哲学小说。米兰昆德拉本人是深受尼采、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昆德拉在被苏联占领之下的捷克生活了7年(1968-1975),期间他受尽屈辱并见证了虚伪滑稽,因此战争和流亡是昆德拉的人生烙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是昆德拉被迫流亡法国期间著成,并成为其最富盛名的著作。

正如其书译名所呈现的,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书中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是四个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这一问题的答案,他们是或轻或重的选择者。

托马斯一直在“轻”与“重”之间游走抉择。他每做出一个选择,都是他当下最真实迫切的需求。

萨比那选择了生命之轻,她选择了背叛一切,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最大的敌人。

特蕾莎选择了生命之重,她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但不可忽略的是特蕾莎在书的最后部分的转变,她逐渐摆脱了这种生命之重而几乎转变为生命之轻。

弗兰茨选择了生命之重,有着安稳的生活和自己的小家庭,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结识萨比娜使他得以背叛自己原来循规蹈矩的生活。轻是认识到生命无意义之后,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

重是从世俗道德与价值观出发,对普遍认知中的意义的固守。

刚开始看完书会觉得书中的主人公都倾向了这样的一种生命之轻:不希望承担责任,追求所谓的轻和自由。但是生命之轻其实并不是轻易就能承受的,比如职业,使命……其实都很轻,也许可以轻松承受,而你以为很轻的,比如自我,依赖,爱情……其实那么重,重到会让你喘不过来气。

这才是昆德拉想要传达的哲学,轻在于人生的历史虚无,是无聊,是流俗,最后集于媚俗。一言弊之,轻,便在于毫无价值。而重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回路,责任即是意义,人生如果失去信念会变得很轻,被风吹起也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轻与重的选择,构成了人类一个存在的困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哲学命题上找到印证。答案到底是什么,只有你自己能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