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周一书

每周一书《围炉夜话》

发布时间:2021-11-25    作者:王思婕    来源:图书馆    编辑:施松果    供图:王思婕    阅读量:

清寒小雪夜围炉,诗酒花茶闲中过。人们对雪的期待,并不止于美景本身,同时也是期待一个机会,邀请相熟的三五伙伴,生起炉火,咕嘟咕嘟地蒸腾着一壶热茶,把大家的身体烘暖,把彼此的情谊聊到心暖。冬日里,来随着这本书一起谈天说地,围炉夜话诗酒茶吧。


王永彬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1

本馆索书号:B825/664

作者简介:

作者王永彬:清代文学家王永彬(1792—1869),字润芳,号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年少时,家境贫寒,其仲兄去世后,一度面临辍学谋生,但他发奋读书,最终入县学,获贡生科名,为修职郎,后候选教谕。在教学中,他注重让学生修身养性,并能身先士卒,修养己身而后教。王永彬涉猎广泛,著述颇丰,包括《围炉夜话》《先正格言集句》《六书辨略》等。其爱好吟诗,与周柳溪、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内容简介:

《围炉夜话》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劝世之作,与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言语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汉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作者王永彬所处的时代是风雨飘摇的晚清,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作为读书人,王永彬自身有着对政治改良与道德重建的思考,也在探求劝诫世人的方式,《围炉夜话》便是他的一种尝试。《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宗旨,分别从修身、为学、处世、治家等多个方面,揭示人生的内在意义。全书共有二百二十一则,语言平实生动,短小精辟,见解独到,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几百年盛传不衰。

1.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改变贫穷的面貌,无非两点: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穷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从节俭入手改变现状,天生笨拙的人不必灰心,只要肯勤奋,依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子应当严厉对待,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对待小人应当用敬待的态度,敬待的态度可以感化其心中的邪气,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使自己免于被其所害。

3.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4.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明的人如果长辈给自己留了太多的财产,则损害他的志向而变得不思进取;愚笨的人如果长辈给其留了太多的财产,则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使他的错误犯得更深更多。

5.善谋生者,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文:善于营生的人,会教会自己的子孙营生的本事,而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善于处事的人,会根据事物的客观态度来作决定,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

6.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人的人品提不上去,总是因为自己的利欲看不破;做学问的学问没有进步,总是因为自己过不了懒这一关。

7.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当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何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8.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志向不能不高,志向不高,就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使自己和别人一起同流合污,最终难以有所作为。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时逢秋冬,人闲花落,夜寒坐小院中,炭火煮茶,拥炉闲话,好风随明月,好茶待好客。茶烟袅袅,一种传统而古意的滋味油然而起。文火慢煎,待岁月入喉,尽享冬日的温柔。